撰文| 张明扬
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10月,美国宣布的裁员人数飙升至153074人,创下了近20年来同期最高纪录。相比去年10月,裁员数暴涨了175%。
今年前十个月,全美宣布的裁员总数已达110万人,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5%,成为自2009年以来裁员最严重的一年。
在各大行业中,科技业的裁员人数仅次于仓储业。科技公司10月宣布的裁员人数超过3.3万人,几乎是9月的六倍之多。
而市场对裁员的解读也聚焦于科技公司,尤其是AI之上。市场的主流叙述是:人工智能(AI)正在取代人类岗位,引发了一场浩大的裁员潮。
01
2025年,AI可谓是美国经济的头号关键词。
甚至可以这么说,当下美国经济几乎所有的重要指标与现象,都或多或少与AI有关。
这绝非夸大其词。据《大西洋月刊》报道:AI相关支出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,已超过所有消费支出的总和;另有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AI支出占GDP增长的92%;自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,标普500指数涨幅的四分之三来自AI相关股票,科技行业在标普500指数中的市值占比已从22%升至约三分之一。
那么,AI是裁员潮的真正推手吗?
我们先不下结论。
最近,亚马逊一边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的财报,一边意外宣布大裁员1.4万人。亚马逊人力资源与技术高级副总裁贝丝·加勒蒂(Beth Galetti)致信员工称:
有人可能会问,为何公司业绩良好却要削减岗位?我们必须记住,世界正快速变化。这一代AI是自互联网以来最具变革性的技术,它正助力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创新——无论是在现有细分市场,还是在全新领域。我们坚信,为了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、推动业务发展,公司需要架构更精简、层级更少、权责更清晰的组织形态。
亚马逊这话说得不能再白了:裁员就是因为AI。
亚马逊本次裁员的重灾区是白领,蓝领似乎逃过了一劫。但另有市场传言称:亚马逊计划在2033年前通过部署智能机器人系统,逐步替代约60万名仓储物流岗位的人力操作,最终实现75%的物流环节自动化作业。
2025年5月以来,微软也裁减了超过1.5万名员工,尽管微软官方未明确将裁员归因于AI,但微软CEO纳德拉曾透露,该公司多达三分之一的代码现在由AI编写。
从目前的各种信息来看,的确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,AI正显著提升经济效率与生产力,乃至大规模取代人类的岗位。
一个佐证是:当市场炒作“AI裁员论”时,当下在市场更流行的一个话题是“AI泡沫论”;而泡沫论的理由恰恰是,AI当下并未真正为企业带来生产力的显著提升,更未产生真切可见的利润。
从这个角度而言,“AI泡沫论”与“AI裁员论”有互相矛盾之处。或者说,你不可以同时炒作这两种论点。

图/AI配图
最近也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:美国裁员潮主要是经济低迷与消费不振带来的,美国科技大公司仅仅是将AI作为裁员的借口。
02
说到这里,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项结论:无论AI在未来是否能够大幅提高劳动效率,是否能够全方位取代人类岗位,至少从目前来看,AI还做不到。
也因此,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:美国目前的裁员潮,与“AI 取代人类”关系并不大。
但是,我们可以由此再将推论一步:美国此次裁员潮与AI无关呢?
不能。
事实上,关系非常大,只是并不体现为“AI取代人类”这种形式。
AI作用于美国裁员潮,另有蹊径。
美国AI圈最近流行“合纵连横”:英伟达向OpenAI投资,OpenAI拿着钱给甲骨文,然后拿到钱的甲骨文得花钱买英伟达芯片,再然后英伟达拿着钱投资OpenAI。在中国互联网上,这被戏称为:铁索连舟。
戏谑背后,是美国科技企业对AI算力,尤其是数据中心的一场惊天豪赌。数据显示,预计到今年年底,全球AI技术支出将达到3750亿美元,2026年更将突破5000亿美元。
美国几家大厂,比如微软、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、甲骨文,都在斥巨资进行AI军备竞赛,拼了命的囤芯片、攒算力、建数据中心。
这场豪赌能不能赚钱只能交给未来验证,但在当下,一场危机已然出现。
在以往,美国这些科技大厂动辄账上有个几百亿美元,现金流多到只能回购股票,当然,前两年这些大厂的大规模招聘扩编也与此高度相关。手上有钱,总要找个地方花吧。
但AI军备竞赛爆发之后,这个逻辑根本性的改变了:即便是对这些全球最赚钱的企业而言,内部产生的巨额现金流也已无法覆盖AI基础设施的天文数字成本。
比如,微软今年的资本支出高达646亿美元,明年预计达到937亿美元;谷歌今年资本支出超过900亿美元;亚马逊今年1250亿美元;Meta今年700-720亿美元,明年将保持显著增长……
非但如此,有些大厂甚至开始借债上马AI。比如,Meta上个月发行了250亿美元债券。
最夸张的是甲骨文,为了支撑AI军备竞赛,债务股本比已高达500%,巴克莱银行甚至预期其可能在2026年11月耗尽现金,而市场对此的反应是:甲骨文股价近期下跌了30%。
为了筹集军备竞赛资金,这些企业的办法并不多:除了自有资金、资本市场发债之外,通过裁员降低企业运行成本,也就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比如,自今年8月起,甲骨文裁员也超过了3000人。
更何况,既然这些大厂选择了 All In AI,为集中资源,也必然要从一些次要领域撤退。

图/AI配图
当然,“节衣缩食上马AI”这个叙述非但不性感,还有那么几分窘迫感,大厂们宁愿选择“AI取代岗位”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借口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有些科技公司在AI竞争中被甩开,企业经营大幅衰退,不得不通过裁员重新出发。
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是英特尔。自新任CEO陈立武于今年3月上任以来,三个月内裁撤了约20500名员工。按照陈立武的说法,这既是止血之举,更是为了集中资源投入AI芯片。
03
还有人说了,美国此次裁员潮的主要原因难道不是美国经济吗?比如消费的低迷。
这么说当然没错,但问题是,什么叫美国经济?
如前所说,当下的美国经济已经基本“AI化”了,并不存在一个与AI无关的美国经济。
举个例子,美国上半年的GDP增速将近2%,但若完全撇除AI的因素,增速仅为0.1%。
从0.1%这个数字来看,美国经济(AI以外)的确处于某种停滞状态之中。
资管巨头阿波罗最近发表了一份题为“企业K型经济”的报告:2025年初以来,美股“七巨头”的盈利预期一路攀升,而标普500指数中的其他493家企业的盈利预期却在走下坡路。
有些人或许可以从中得出“美国经济被科技巨头和AI绑架”的结论,但更符合逻辑的解读是:如果没有AI的拉动,美国经济可能早就进入衰退周期了。
经济数据如此,股市如此,就业市场也如此。也就是说,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,是AI热潮支撑了当下的美国经济,从而间接支撑了当下的就业市场。

图/AI配图
AI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。
穆迪首席经济学家马克·赞迪近期在一份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:
AI公司股价的狂飙对经济的重要性相当重要。富裕美国人因股票资产暴增而驱动的消费支出,已成为经济增长最核心、最单一的推动力量。
就此,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么一种推论:如果没有AI,美国当下的裁员潮可能更严重,如果你不相信,可以了解一下什么叫经济衰退。
04
从短期来看,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更是结构性的。
一方面,AI正在重塑就业市场的技能需求。过去一年,美国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初级职位招聘量下降15%,而招聘要求中提及“人工智能”的岗位数量却激增400%。
更准确的说,当下受AI影响最大的是初级白领职位,而蓝领岗位暂时安全,毕竟,与创新最快的生成式AI相比,真正能替代蓝领岗位的“人形机器人”进步相对缓慢;有研究显示,AI模拟人类动作比模拟人类思维更为困难。
亚马逊虽然据说有一个智能机器人计划,但时间点在2033年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另一方面,AI也在催生一些新兴就业需求。
高盛集团CEO苏德巍最近表示,尽管技术变革速度可能比往常更快,但类似的场景早已上演:
颠覆必然会发生,但我坚信我们的经济体系极具敏捷性与灵活性。纵观数百年来涌入社会的各类技术,人类总能适应……我们会开拓新业务、创造新岗位。我认为这次也不例外。
高盛这话说得有点大,且有经验主义之嫌,但以美国经济为例,还是有些道理的。
AI军备竞赛至少拉动了两大行业。
其一是建筑业。2025年,美国数据中心建设规模超过140亿美元,在建数据中心更是超过400亿美元,占美国新增写字楼建设量的约三分之一。据统计,一座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多达1500名现场工作人员,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总计支撑的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。
其二是核电。电力短缺已经成为了AI的“阿克琉斯之踵”,正在美国催生着一场核电复兴运动。一方面,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要求在2030年前开工10座大型核反应堆;另一方面,美国科技具巨头也在积极布局成本更低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,比如OpenAI CEO萨姆·奥特曼就投资了一家叫OKLO的明星公司。
除此以外,很多人也忽视了,AI并不是只有英伟达和数据中心,其实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大的产业。以美股为例,这些年就崛起了诸如Palantir、Coreweave、Nebius等明星企业,Palantir的市值更是高达四千多亿美元。
就当下而言,AI对就业市场的最大潜在风险并不是传说中的“AI取代人类”,而是“AI泡沫”。
如果AI没有能够在几年内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,显著提高相关企业营收与利润,那么AI在理论上的确存在泡沫破裂的风险。而一旦泡沫破裂,AI化的美国经济势必遭受重创,甚至由此陷入衰退期也未可知,届时,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裁员潮。
到那时候,我们就会知道,现在舆论上炒作的AI引发裁员是多么的小清新。